刘子杰和他的“洋学生”,后排右一刘子杰 受访者供图
开封95后豫剧演员刘子杰,如今已教授400余名留学生,2019年的《梨园春》银奖得主非洲小伙刘汴京就曾经跟他学习过,用他的话来说,全球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豫剧学生。
“看到学生走上大舞台传播豫剧,我热泪盈眶。豫剧是留学生了解河南、了解中国的渠道,而我的梦是戏曲传播。”
刘姓留学生跟着小刘学豫剧
刘子杰师承豫剧名家李树建,是一名豫剧演员。在各个戏台剧院穿梭奔波的时候,他注意到了痴迷豫剧的老外“刘汴京”。
2017年,26岁的刘汴京进入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刘汴京”是他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刘同‘留’,汴京是开封的古称,他希望以后也能留在开封、留在中国。”
“每周,刘汴京都会到我家里学习豫剧,因为我的外语不算太好,起初都要借助翻译软件沟通,汴京的中文进步很快,碰到繁琐的词汇,我需要结合河南的历史,帮他理解。”但非洲小伙学豫剧,起初很多人认为只是搞噱头。但刘汴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豫剧的真爱。2019年,刘汴京在豫剧专业舞台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声情并茂,最终获得银奖擂主,自此一炮而红。
2021年刘汴京又登上央视舞台,刘子杰热泪盈眶,这也让全国的留学生注意到“豫剧”这种文化形式。刘子杰回忆起刘汴京登台那一天,仍难掩激动,“比我自己站上舞台还要开心,他们是留学生,都能爱上豫剧,那豫剧的传承和传播一定会乘风破浪。”
洋学生的“豫剧潮”
刘汴京的爆红,带动了河南留学生的“豫剧潮”。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中不少留学生向刘子杰咨询如何学习豫剧。经过规划,2021年起,刘子杰和高校建立合作,将豫剧带进高校,建立课堂成为必修课,让海外学子在河南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豫剧。几年过去,刘子杰带过的留学生超过400人,最小的只有17岁。用他的话来说,全球几十个国家都有他的豫剧学生。
在刘子杰看来,豫剧是留学生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起初他们中文不太好,但学习豫剧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普通话,更要理解河南方言,一来一回之间,就提升了他们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同时,比如学习《花木兰》,我也会把历史典故讲给他们,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还有在我这里学习豫剧后,回到自己的国家,或是考上更高学府后,在当地组建豫剧兴趣社团的,他们是真的通过我爱上了豫剧,也传播了豫剧。”刘子杰计划在2024年和更多河南高校合作,把豫剧当作必修课,不仅在留学生中教授,也让河南学子能沉浸式体验豫剧魅力。
唱的是豫剧,学的是中国文化
2020年,刘子杰在试点高校开设留学生豫剧课,一开始上课的只有两个人。
“起初的两个月,我每周的豫剧课结束后,都要请他们吃饭,为的就是鼓励他们能坚持下去,哪怕是为了蹭饭。但两个月后,他们真的爱上了豫剧,主动跟我说愿意用心学。”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如何系统地教豫剧也成了一个难题,“留学生不像中国人,有语言环境,为了教学,我每周都会带他们去到开封的老街老巷,听当地人的河南话,让他们融入这个语境,理解河南方言。”但这对于学习豫剧仍是不够的,受语言的影响,不少留学生发音无法本土化,“平时教课,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句词,甚至是每一个字,我都要成千上万遍地亲口唱给他们听,尽量让他们能听出传统豫剧演员的唱腔。为了方便他们理解,我还给唱词标注了拼音。”
如今,刘子杰无论到哪里演出,都会带上留学生,给予他们在舞台上展现豫剧的机会,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豫剧是河南文化的一颗火种,刘子杰的学生在全世界将其传递,“我在课上也会给学生放他们的国歌,听他们讲述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文化没有国界,我心中也有一个梦,是戏曲传播梦。”(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晓妍)
关键词:
老师傅 唱响 豫剧
责任编辑: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