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锚定生态建设不放松 环境质量实现新飞跃 ——河南省郑州市生态环境保护非凡十年回顾
发布时间:2022-10-11来源:中国环境报

  新景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郑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探索形成了具有郑州特色的“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道路。

  回眸多年发展历程,郑州市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融合共赢。2013年至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由10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下降率为61.1%;优良天数由128天增加至237天,增加了85.2%;环境质量达到了新评价标准实施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全市经济社会保持高昂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549.8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2691亿元,全国排名由第20位跃升至第16位,进入“万亿俱乐部”。

  作为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力军,十年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在各项工作中展现了铁军风采,先后荣获全国“三线一单”、排污许可、行政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等9项国家级荣誉,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荣获省级表彰50项;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生态环境局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集体称号,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中,专门对污染防治攻坚进行全市总结表彰,授予市生态环境局集体二等功。

  执法人员执法“打卡”,开启“无事不扰”监管模式。 白雪涛摄

  ■ 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十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形成齐抓共管的环保大格局,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市牢固树立。

  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不断提升。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逐步向全市大生态、大环保、大统筹接续转变。

  一是不断提升领导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领挂帅、共担组长;连续两年把空气质量“退出后20”写入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全市十大战略之一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明确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形象,要求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两手抓、两手硬”;市长何雄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污染源管控,确保国家和省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充分凝聚向心力。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对污染防治靠前指挥、带头奋战;市人大、市政协每年围绕生态环保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问题解决;市直各单位和区县(市)党政“一把手”担当负责、亲力亲为,凝聚了生态环保的工作合力。

  三是持续加强战斗力。全面加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党员人数由403人增长至1681人,基层支部数由26个增至157个,在克难攻坚的污染防治战役中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堡垒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更加激励。为积极适应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需要,郑州市相继创造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依法治污制度更加完备。

  一是责任体系更加明确。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依据“大气十条”修订《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厘清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

  二是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坚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齐头并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系统化、精准化、数字化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形成了可靠、稳定、常态化的环境治理体系。

  三是考评体系更加完备。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生态环境局作为主要牵头单位,每季度对全市各单位工作开展考评;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四挂钩”“五专项”“十大战略”行动考核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结果纳入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要素配置等方面,充分调动了各级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持续优化。 一是服务发展措施精准。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2020年、2021年连续出台《郑州市生态环境系统万人助万企十条措施》,优化排污许可管理,最大限度支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二是监测监管能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手段快速发展,走航车、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仪器成为新常态;“智慧环保”初步建成,全市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一图统揽”;实行“打卡执法”“远程监管”,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三是绿色经济初步形成。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环保绩效提升,累计评定为B级以上企业535家,数量全省领先;打造了宇通、上汽等一批绿色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绿色发展格局。

  生态黄河。 秦艳丽摄

  ■ 坚韧不拔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带领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笃定前行、奋勇攻坚,扎实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积小胜为大胜,汇细流为江海,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连年持续改善。

  全面发力,天更蓝。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勇当大气污染防治的先锋队,牵头抓总、协调各方,逐年推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为全市争取更多蓝天白云。

  一是在减污降碳上下好“先手棋”。持续推动燃煤设施清洁低碳改造,燃煤消费总量比2012年下降48.6%;全市重点行业实现超低排放全覆盖、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全覆盖,水泥行业深度治理走在世界前列,污染物排放量削减80%以上;大力推进新能源车辆替代,新能源渣土车、水泥罐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同上海等8个城市被列为全国碳监测综合试点城市,确定了具有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特色的碳监测试点方案,得到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肯定和表扬。

  二是在协同治污上打好“组合拳”。建立通报、交办、督办、提醒、约谈“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等重点工作逐年高位推进,压紧压实各部门污染防治责任,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

  三是在联防联控上筑牢“防火墙”。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对涉气工业企业实施在线监测、用电监管、视频监控“三网合一”全覆盖;建立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的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对各县市区、城乡接合部乡镇办实施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对排名靠后的实施扣款、追责;圆满完成上合组织峰会、冬奥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活动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实现“上合蓝”“冬奥蓝”。

  治水提质,水更清。以实现水“更净、更清、更美”为目标,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底线,在全市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郑州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奖惩办法(试行)》和《郑州市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碧水保卫战取得喜人成绩,自2017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郑州市连续5年被省政府考核评为优秀。

  通过治理,全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2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部达标,国省控断面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0%,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特别是贾鲁河、双洎河断面连续稳定达标,水质由2012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以上,达到了国家淮河流域治理以来最好水平。城区河流“水清河美”、饮用水安全可靠、工业水全部处理、生态水建成水系,人民群众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享受到人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之大美。

  根治源头,土更净。2016年以来,围绕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目标,郑州市超前谋划、高位推动、凝聚合力,坚持“四个突出”依法治土、精准守土、安全用土,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盘棋”格局已经建立,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被生态环境部同时确定为国家“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

  突出安全利用,保障群众“放心粮”。分类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未污染耕地保护。完成全市农用地实施类别划分,6553亩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替代种植、优化施肥等措施,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突出风险管控,保障群众“安心居”。全面摸清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家底,郑州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被生态环境部称为“郑州模式”,并在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培训班上做经验介绍。在全省率先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纳入土地收储标准,坚决杜绝“毒地”进入土地市场开发利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突出综合整治,打造乡村“后花园”。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累计整治行政村390个,完成比例全省最高,达到15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70%,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守牢底线,更安全。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全程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监管,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部门联合执法和信用联合惩戒。推进小微企业收集废铅蓄电瓶收运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受到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工业固废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到100%。

  在生态环境应急方面,印发突发环境事件、辐射事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以及黄河流域支流“一河一策一图”汜水河、枯河应急处置方案,结合“7·20”特大暴雨灾害问题整改,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防汛应急体系。成功举办了郑州市黄河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受到莅临观摩指导的生态环境部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并要求将演练成果固化,全国推广。组织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此次演练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次组织开展以南水北调干渠退水处置为主要情节的环境应急演练。今年9月16日,再次成功组织了2022年度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科学的预案和扎实的演练,筑牢了环境安全底线,多年来郑州市辐射事故零发生。

  环保氛围,更深厚。围绕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努力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强化新闻宣传,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依托“郑州环保世纪行”“新闻发布会”等活动载体,紧紧围绕郑州市大气、水、土壤等环保中心工作以及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率先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开设“郑州环保有奖举报”公众号、全省建立“绿色郑州”政务微博、微信“双微”新媒体平台,“绿色郑州”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政务微博”等国家、省市系列荣誉10余次。强化六五环境日品牌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活动宣传,广泛拓展生态环境保护阵线。市民年均参与人数达到20万人(次)以上,形成了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局面。

  宜居之城。赵亮摄

  ■ 坚持不懈实施美丽郑州现代化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展望未来,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今后,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统揽,突出“六大行动”,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厚植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生态底色,让全市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抓“双碳”行动,让空气时时新。未来十年,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一是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聚焦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8年,全市PM2.5、PM10等指标将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到2035年,全市臭氧将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让群众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二是碳排放稳步达峰。推动建成高标准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和评估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完善碳普惠、碳交易制度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郑州贡献。

  三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绿色产业链,推动低碳能源发展,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不断扩充生态环境容量,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动力。

  二抓“四水同治”,让水质处处好。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为契机,按照“四水同治”要求,科学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建设、水环境监管,构筑“一屏(黄河干流生态屏障)四带(伊洛河、贾鲁河、颍河、双洎河河流生态带)多廊(汜水河、枯河等十余条河流生态廊道)”的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突出节水减污、源头治理、活水循环、生态扩容,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生态流量,恢复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未来十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改善,南水北调郑州段水质稳定达标,境内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现,贾鲁河、伊洛河、双洎河及金水河、东风渠、索须河等河流均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

  三抓城乡一体,让土壤全面净。每寸土地都是群众赖以生存之本,只有“土好才能粮好,土安才能居安”。下一个十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深化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着力夯实“美丽郑州”的土壤环境基石。

  一是持续打造“1+2+3+4”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模式,水和土壤实现同防、同管、同治“一盘棋”协同治理,建设用地实现全生命周期“一张网”准入管理,土壤环境信息化监管实现“一张屏”智慧化监管,让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做到“土地稳,居有依”。

  二是坚守“藏粮于地”的政治底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全面建成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预防体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助力“粮丰收,人心定”。

  三是全面实施“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七大工程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村垃圾、厕所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以上,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用生态振兴助力乡村“美丽增效”“和谐增效”“富裕增效”,推动“乡村治,天下安”。

  四抓多元治废,打造无废样板城。积极推进全国“无废城市”创建试点,以“1+8”郑州都市圈为依托,紧紧围绕工业固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化、主导产业生态化、工业固废多元化、生活垃圾精细化、农业固废循环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危险废物无害化、无废理念全民化,着力打造无废特大城市中原样板,并进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第一方阵。

  五抓全程监管,服务效能大提升。一是全方位强化源头引领作用。以“双碳”为指导,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调整结果,优化郑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规划环评效力,推进项目建设入园进区。

  二是全方位提升“放管服”改革水平。创新监管能力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以争做“金牌店小二”为抓手,继续推广、拓展“零跑腿”“不见面”审批等高质量服务,积极服务重大建设项目、民生工程和小微企业等项目环评。

  三是全方位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基础上,深入推进管理动态更新和提质增效,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实施排污许可清单执法,夯实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责任,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环保力量。

  六抓全民参与,培育绿色新风尚。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全社会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理念,不断增强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培养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良好习惯,确保生态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建立完备的“碳汇”体系,把“碳汇交易”融入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以及植绿护绿等各方面,与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最大限度调动全民行动的积极性。持续发挥好“郑州环保有奖举报”微信公众号和12369环保热线作用,畅通群众参与环保的渠道,汇聚全民环保、人人行动的磅礴之力,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郑州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牢固树立“三标”意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郑州和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河南 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蓝天

上一篇:河南义马:绿水青山孕育“天然氧吧”
下一篇: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相关报告——数说我省黄河流域十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