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3月2日,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巡特警队员在河南省实验小学开展“雷锋精神 春暖人心”活动,讲雷锋事迹学雷锋精神。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3月4日,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二社区联合多家共建单位,开展趣味科普、义诊、义务维修等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图为志愿者正在给小朋友进行趣味科普。 潘炳郁 摄
核心提示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
60年来,雷锋精神穿越时空,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报专题策划推出一组文章,展示新时代中原儿女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生动实践,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凝聚起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修渠劳模张买江
守护红旗渠是一辈子的事儿
“过完年到现在,我连续讲了好几场修渠的故事,明显感觉到,今年来林州、来红旗渠参观学习的人更多了!”3月2日,记者来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再次与修渠劳模张买江面对面。
今年年初,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张买江榜上有名。
“‘中国好人’名号对我来说太大了。为人民做好事,才能守住人民的心,雷锋同志是真正的‘中国好人’,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我也一直以他为标杆。”提及获得的荣誉,张买江有点不好意思,“当初为了修好渠,太多人付出宝贵的生命。守好红旗渠是我要坚持一辈子的事儿,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但不幸牺牲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当时年仅13岁的张买江毅然接过父亲的工作,走上工地,成为年龄最小的修渠人,一直干到红旗渠建成通水。
渠修完没几年,张买江经省里推荐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习。“念书期间,心里也还是记挂着这条渠。”张买江回忆道。毕业后,他最终选择回到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从事教学工作。
“红旗渠修好了,但修渠背后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红旗渠精神需要传承下去。”张买江说,在任教期间,他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修渠的故事。
退休后,张买江主动申请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今年74岁的张买江,仍然坚持为一批又一批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几十年如一日,张老师让我们感动不已,同时也鼓舞着我们年轻一代,要讲好红旗渠故事,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部青年教师李小芬说。
三代人接力,共护一条渠。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从小听着父亲修渠的故事长大。后来,张学义加入了管渠护渠队伍,如今,他就职于林州市合涧渠管所。张学义常说,前人把渠修好了,我们这一代就要看好渠、护好渠。(本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郑州市老年雷锋团
帮助更多人带动更多人
“您好,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
“您往前走,坐地铁1号线往河南大学方向去省体育中心会更快一些。”
3月4日一大早,郑州市老年雷锋团团长姚淑英像往常一样,来到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麻利地换上“红马甲”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过往旅客提供帮助。
2009年投身志愿服务,2013年带领郑州市老年雷锋团的志愿者们进驻郑州火车站两个“绿城使者”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义务指路、零钞兑换……多年来,姚淑英和这群平均年龄高达71岁的老年志愿者们,常年坚守在志愿服务一线。
“虽然我们都是‘老郑州’,但也有一些地方和公交线路不熟悉。”姚淑英说,前些年老人们还没“玩转”智能手机,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大家在不值班的时候就会去坐公交车,把每个站点和站点周边重要的商场、公园等记录下来,回来以后制作成“手绘地图”,方便为旅客指路。“现在,我们的‘手绘地图’已经有几十本了,服务旅客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去年,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进行了升级改造,面积增加了一倍,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
姚淑英告诉记者,服务站的设施在更新,老年雷锋团的成员也在“与时俱进”,“每到周末有大学生来做志愿者,我们就会向他们请教怎么使用智能手机,现在很多老同志都会用地图导航APP和翻译软件了。”
2013年至今,郑州市老年雷锋团已服务旅客290多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12万小时。出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团队获得了多项荣誉。就在近日,姚淑英还荣获了2022年度河南省“最美志愿者”称号。
姚淑英说:“雷锋精神贯穿了我们这代人的一生,激励着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只要我们还走得动,志愿服务这条路我们就会坚持走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来。”(本报记者 金京艺)
“中国好人”马怀智
耕耘十七载青山献国家
正在广东湛江儿子家养病的72岁老党员马怀智,近日收到了来自老家河南的好消息:继去年登上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后,他又入围“出彩河南人”202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老人。”3月2日,马怀智在电话中一再说。
2004年,从渑池县粮储中心退休的马怀智来到黄河边,看到了水土流失的荒山、搬迁村民撂荒的坡地非常心疼。
“我是农民出身,只会和土地打打交道。”马怀智说。怀着对土地的热爱,他决心要花上后半生时间来植树造林。
马怀智跟家人商量承包了一片荒凉的山地,承包期限70年。这片山地位于渑池县坡头乡浪地村瓦窑沟村民组,南北长2.5公里、东西长1.5公里,隐藏在沟沟壑壑中。
马怀智上山考察了每一条沟、每一道坡,骑坏了3辆摩托车。山上没有路,他找来原来在部队的战友帮忙,开山修路,硬是修通了一条长3.5公里、宽3米的土路;山上没有水,他翻山越岭,寻找水源,自己出钱找人帮忙,引来山泉水。
路修通了,水引到了,马怀智就雇村民们上山种树。多年来,马怀智植下杨树1.2万多棵、刺槐5万余棵、金丝楸1000多棵、沙梨王树1000多棵、软枣树1000多棵,还有苹果树、花椒树等,成活率达到了98%。
一年年,山林长起来,荒山变青山。2019年、2020年,先后有两家公司看中了这片山林,分别出价240万元、260万元,马怀智没有答应。
一年年,树木在长高,人也在老去。2020年以后,马怀智越来越消瘦。2021年3月,马怀智确诊肺癌,后经多次会诊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期间,他作了一个重要决定。当年9月18日,马怀智把他辛辛苦苦绿化管护了17年的荒山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由国有渑池林场接管。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能白来一回,多多少少要做点贡献。”目前还在疗养康复的马怀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把青山捐给国家,他最放心,如果身体允许的话,他要回来再到山上看看……(本报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好人夫妇”潘永锋、涂善珍
做好事值得坚持一生
“一对夫妻,两个好人!”
3月2日,在驻马店市驿城区东风街道雪松社区林栖园小区,提起潘永锋、涂善珍夫妇,许多小区居民会心一笑,忍不住称赞。
“换个拉链就要15元啊,太贵了!”见到潘永锋时,他刚从外面回到家。他本来打算修一下坏了拉链的小棉袄,问了问价钱便“无功而返”。“外套破得都不能再补了,他也舍不得扔。”妻子涂善珍在旁说道。
今年70来岁的老潘,对自己颇为“抠门”,帮助他人却很慷慨。多年来,夫妇俩将自己的养老金和子女的“孝敬钱”捐给有需要的人,金额达20多万元。
寒冬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棉衣棉被,夏日为环卫工送去西瓜……他们的热心善举不胜枚举。2020年,疫情袭来,夫妇俩捐款捐物,奋战在抗疫一线,每天帮助搬运抗疫物资,在社区防疫点值守……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夫妇俩的日子过得忙碌且充实。“帮助别人的同时,感觉晚年生活别有滋味儿。”涂善珍笑着说。
潘永锋、涂善珍夫妇的善行义举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身边人。2017年,在潘永锋、涂善珍夫妇的倡议和组织下,驿城区“爱心接力”好人志愿服务队成立,30多位爱心人士加入。服务队成立以来,先后开展爱心捐赠活动200余次,累计捐款捐物300余万元,资助孤残儿童、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1000多人。
一群好人带动一城春风。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金枝说,潘永锋、涂善珍夫妇是“驻马店好人”的生动代表,多年来,驻马店着力打造“好人之城”,涌现了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张银良等模范人物。目前,全市注册机关企事业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2463个,注册志愿者84.3万人。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潘永锋说:“做好事、献爱心是件有意义的事儿,值得我和老伴儿坚持一辈子。”(本报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 本报通讯员 苗银)
雷锋精神“圈粉”更多青年
霍晓丽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大学校长
早春的清晨仍有凉意,却挡不住焦作大学“红马甲”志愿者们的热情,他们纷纷行动,通过开展“清洁校园”“规整车辆”“扶弱帮困”等活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
“当看到学生们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听到群众热情的赞扬,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大学校长霍晓丽说,“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德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中,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命运。”
霍晓丽介绍,焦作大学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融入育人重要环节,以“专业+志愿服务”为特色,以打造“品牌服务项目”为目的,强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注重条块整合、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志愿者服务组织力量,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真正使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近年来,焦作大学先后组织开展了服务省运会、焦作市“一赛一节”、焦作市首届院(校)地科技合作洽谈会暨招才引智大会等志愿服务活动,赛会志愿服务已成为该校一张亮丽的志愿服务品牌。(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姬姣姣)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魏世忠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
新时代,青年人该怎样弘扬雷锋精神?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6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身边涌现出无数个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成为雷锋式的人物?那是因为他们有着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和进取的锐气。聚焦现实,新时代青年要像雷锋一样,胸怀祖国,心系人民,身体力行,积极行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魏世忠说。
魏世忠介绍,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前后,郑州轻工业大学都会围绕“学雷锋见行动”主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雷锋精神主题展、雷锋精神主题思政课、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看到同学们能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感欣慰。”
雷锋做的事看起来很小,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魏世忠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用雷锋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雷锋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本报记者金京艺)
关键词:
雷锋 精神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从我省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说开去
下一篇:豫论场丨青春的雷锋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