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受灾现场受访者供图
新景网讯 2月20日上午9时许,河南蓝天救援队14名赴土耳其地震救援队员列队走出郑州新郑机场到达层。尽管此次救援工作已结束,但在远方经历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遥远的马拉蒂亚,冬天跟中国北方并无什么不同,夜里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寒冷干燥,这是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二批成员范海涛和吴俊峰到达后的直面体感。
当地时间2月10日凌晨0时左右,辗转1万多公里,他们终于抵达了救援地点马拉蒂亚,这个土耳其东部的城市受灾严重,楼房坍塌至饼状,参与救援近十年,这是二人见过救援难度最大的现场。整整7天,二人协助搜救范围近4000平方米,涉及12栋楼房,发现遇难者12名。他们将汗水和泪水留在土耳其,带回来对生命全新的体悟和敬畏。
一万公里土国救援
范海涛记不清究竟飞了多少个小时。从南阳到武汉,再到广州、阿联酋、直到伊斯坦布尔,辗转的行程、令人不适的噪音、疼痛的颈椎,浑浑噩噩一路,当地时间2月10日凌晨0点,他才和队友吴俊峰等蓝天救援队队员一起,从伊斯坦布尔转机到达救援目的地马拉蒂亚。
现实的情况夺走了他们原本的小憩。
就在乘坐马拉蒂亚机场前往指挥部的大巴上,队员们收到紧急通知,当地时间9日晚,马拉蒂亚一处坍塌的楼房下被探测出有生命体征的信号,但当时现场的救援队已连续工作24小时后撤离,需要另一班救援队迅速补位。
大巴上,指挥部工作人员先从58名队员中筛选出具备地震救援技术的队员20人左右,又通过前方获知,现场需要进入倒塌的楼房内营救,遂继续选出9名骨干队员,立即前往救援一线,范海涛和吴俊峰均在此列。
即使一周多的救援经历,让吴俊峰对除救援外的一切体感缺位,但他还记得刚踏进灾区的第一印象:黑幕笼罩的深夜,残星作伴,断壁残垣连绵,烟尘在应急灯强光的照射下无处遁形,四处飘荡,寒风潇潇,寂静非常。
一个残酷的事实出现了。晚间时,之前监测出的生命信号已经很微弱了,救援队到达现场前,基本已经探测不出,范吴二人同其他7人没有放弃,他们卸下装备,第一时间深入废墟中拓路搜寻,5个小时后,他们遗憾地发现一母二子共三名遇难者,吴俊峰记得很清楚,“母亲怀抱着大一点的孩子,大概七八岁,小一点的孩子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
连续救援30余小时
继续救援的现实需要剥夺了队员们难过的情绪,他们需要继续工作,尽力创造生还的可能,即使希望十分渺茫。
房屋坍塌的状态增加了救援难度。整个救援现场的楼房呈现“饼式”坍塌,范海涛拿烧饼举例,一层一层的面皮,就像震后坍塌的一层层楼房累叠,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吴俊峰回忆,一二层楼坍塌压成饼状后,之间由混凝土浇灌的主梁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我们会用支撑柱把梁撑开,形成一个五六十公分的通道,将家具、瓦砾、砖头等杂物清理出去后,慢慢往里挖。”挖掘救援通道的过程中,如遇混凝土墙,需用电镐电锤将墙体打掉继续挖掘。
地震救援工作,最担心的就是余震。范海涛说,救援的一周多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数次余震,最强的一次达5.3级,好在救援队员们反应迅速,没有发生危险。
“救援现场外,有安全员随时观测环境。”范海涛说,安全员会在空地上放一瓶矿泉水,一旦有波动,立刻通知在废墟上救援的队员们第一时间撤离,“按理说,地震救援现场要保持绝对的安静,只有在通知余震时,大家才敢呼喊,因为担心战友们有风险。”
10日凌晨的第一场救援持续了30多个小时,已经快超出年近50岁范吴二人的极限。马拉蒂亚夜晚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救援队员们的手脚冰冷,裸露在外的耳朵更不必说。大家分为两班倒,半个小时为一班,暂时休息的小组在空地升起了火堆,几个人围坐在火堆边烤火,闭目休息。
寂静无边的黑夜,火堆爆出的噼啪声很大,惊醒了疲惫的吴俊峰。天色微亮,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土耳其,这个歌中所唱的浪漫土耳其,如今充斥着已经倒塌的房屋、摇摇欲坠倾斜的楼房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居民,他睡不安稳。
他们面对遇难者黯然垂泪
当地在最大能力范围内为异国救援队提供了餐食,吴俊峰听志愿者说,知道中国志愿者喜欢吃米饭,当地慈善机构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买了比平日自己食用米饭贵十倍多的米,煮给中国队员吃。
吃、睡、救成为救援队员们的三件大事,他们不再看表。白天黑夜的交替,在救援面前不具意义。
以范海涛、吴俊峰代表的南阳蓝天救援队,共协助搜寻4000平方米救援现场,涉及12栋楼,发现12名遇难者。
北京时间2月13日中午,吴俊峰发了一条朋友圈,“12多个小时的努力,只换来5具冰冷遗体,很多时候我们都满怀希望,期待奇迹,可是……”这是二人前往的第三个救援场地,在此之前,另一个外国救援队救出几名幸存者。一名幸存者说,地下还有一位被钢筋贯穿身体的男性,他被压在坍塌的五层楼房中的一楼楼梯下,根本没可能被救出,大概知道自己的命运,当他得知这位幸存者能被救出时,对幸存者说,“你出去吧,不用管我。”待吴俊峰等人发现这位男子时,他已离世,旁边是如他一般年轻的妻子和两人六七个月大的婴儿。还有一位紧紧抱着孩子的父亲。
这成为吴俊峰难以忘怀的一幕,在场来自不同国家的所有人都无法控制彼时的情绪,黯然垂泪。
两天后,他们接到了撤离通知。二人选择2月17日的飞机,开启回家的一万公里。他们一路收到了土耳其本地居民的祝福,朴实的话语通过翻译不断传递。
乐观的土耳其人不愿陷入悲伤的回忆,他们愿意拥抱当下,这也是吴俊峰此行的收获之一,在面对这场灾难中,他看到父母对子女跨越生死的爱、夫妻的陪伴、面对死亡的坦然……这些都将成为他救援路上的力量,支撑着他前进。(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张逸菲)
关键词:
河南蓝天救援 土耳其
责任编辑: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