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998年5月22日关于绸子村的报道《“绸子”村的变迁》
隆冬时节,嵩县车村镇绸子村的山谷中,白色的香菇大棚内湿润温热。
香菇,这个大自然的馈赠,通过绸子村的Y006乡道走出大山,运送至全国各地的饭店、超市。美味,将这个偏远的山村与全国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果没有Y006乡道这条“扶贫路”,村民的生活不敢想象。路,是绸子村人的“生命线”。
40多年前,因为大山阻隔、道路不通,绸子村曾是“愁死村”:愁吃饭、愁花钱、愁上学、愁媳妇。
1998年4月24日,本报采访组首次来到绸子村,当时的“两树公路”(部分路段归入现在的Y006乡道)作为“扶贫路”,发挥了巨大作用。
距离上次采访已经过去25年,樊长军,这位曾经的老支书,已年过七旬。
“你看,这香菇喜欢人不?”樊长军对记者说,绸子村属于淮河流域,北汝河从这里蜿蜒穿过。由于局地空气湿润,加之山地昼夜温差大,造就了这里绝佳的香菇生产环境。
俗话说靠山吃山。嵩县的食用菌产业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樊长军回忆:“那时候,村里的乡亲们用椴木栽培木耳、香菇等食用菌,‘能人先干,一家一户单干’,管理粗放、不成规模。”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中,香菇的价值得到体现,市场需求旺盛,椴木栽培方式,也被生产效率更高的袋料栽培技术所取代。
2018年5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结对帮扶嵩县,双方实施“食用菌新品种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香菇产业如虎添翼。
2020年,嵩县被国家划入河南省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同年被河南省认定为特色农产品(香菇)优势产区;2021年,“嵩县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嵩州味道香菇”“天然香菇”等品牌享誉四方。
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被列入嵩县“六大特色产业”。
在乡道一侧,一排排香菇大棚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村民肖建民的大棚就在其中。大棚内,肖建民的媳妇正带着村民采摘;大棚外,村民们修剪刚刚采来的香菇,菇柄被熟练地剪下,菇伞盛进白色塑料筐中。
如今,种植香菇成了轻巧活,植过菌种的香菇棒从邻村的加工厂购买,在种植户们的精心管理下,一个香菇种植季大约可以采收4次。相比过去的香菇种植方式,袋料栽培节省了不少劳动力。
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大山和城市的距离。从绸子村到省会郑州,开车只要2.5小时左右。一筐筐香菇经过烘房炕干,从Y006乡道启程,随后运至全国,来到百姓的餐桌上。
“香菇种植已是村里的‘大产业’,全村种植量超过50万棒。”绸子村党支部书记井现军估算了一笔账:一个香菇季(大约半年时间)下来,每棒有2.5元的纯利润。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除了香菇,绸子村还种植中药材,开办“托牛所”发展肉牛养殖,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多。
道路通了,致富路宽了,绸子村早已不“愁”。勤劳的村民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越来越有奔头。
“三山”今昔说
小产品也能成大产业
□丁新伟
20多年前,嵩县车村镇绸子村的村民,用椴木栽培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管理粗放、不成规模,也卖不出好价钱。如今,种植香菇对他们来说成了轻巧活儿,全村种植量超过50万棒,上了规模,有了标准,利润也挺可观,香菇种植已是村里的“大产业”。
有比较才有鉴别。截然不同的今昔对比中,绸子村用小香菇写出“产业经”。从“实施食用菌新品种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到“嵩县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当食用菌成为嵩县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绸子村的香菇自然能“出乡关”“走四方”。土特产是我国乡村的鲜明标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兴旺的必答题。
河南,大山大河大平原,富含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农业特色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更多单品冠军,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才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更为坚实牢靠的基础。像绸子村这样在特色产业上成规模、严标准、善管理,小产品、大产业的良好发展格局,将是中原千乡万村的亮丽风景。(本报记者 田宜龙 李宗宽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
关键词:
乡村 振兴 伏牛山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泌阳县 香菇年产值55亿元
下一篇:长葛市古桥镇:持续发展养殖业 拓宽村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