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梦想 让父老乡亲有吃不完的粮,扎根田间 他37年育出黄淮大地稻花香
发布时间:2022-11-22来源:大河报

绿色优良食味米品种新科稻31收割时,王书玉接受媒体采访。

  王书玉与团队成员鉴别水稻病害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十年来,河南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们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方略,守住种业安全的大国战略底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河南基层有一大批育种专家,他们扎根基层,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培育出了众多种子,造福一方甚至全省全国人民。大河报·豫视频即日起推出“我的农业芯”系列报道,请育种专家们讲述他们打造中国农业芯的故事。

  工程建设离不开图纸,机械制造离不开图纸,尖端科技更离不开图纸。建高楼大厦、造火车轮船、飞机火箭上天这些都离不开图纸。但在河南新乡的田野间,一群面色黝黑,穿着迷彩服,趴在田里一格一格种植禾苗的人也离不开图纸,难道种个田也要“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是墨守成规,我们依图栽植是在推陈出新,是在培育最优质高产的新稻种。”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书玉为记者解开疑惑,“这一块儿试验田内要种植几百个品种,一个品种种植几十株或者上百株,没有图纸绝对不行。”能够将种田做到如此精致的这群人,就被称为农业“芯片”育种人。

  怀揣梦想

  让父老乡亲有吃不完的粮食

  王书玉是原阳人,打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守着稻米之乡,但吃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简直是奢望。“那时候大米产量低,可以说没有几家舍得吃顿蒸大米饭。”王书玉说,他当年最大的梦想是让父老乡亲有吃不完的粮食。

  就这样,怀揣着梦想,1981年,王书玉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主修农学专业,为的就是当初那份初心。1985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王书玉来到新乡市农科院,成了一名水稻科研工作者,从此开始了他37年的逐梦之路。

  王书玉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他自嘲是一位“高级农民”,常年和土地打交道、和禾苗打交道、和稻粟打交道,下地次数、在地的时间、流出的汗水,远远多于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说,成功后的喜悦带来他对工作的喜爱;农民朋友的需求,激励着他对科研目标的追求;新品种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他对科研工作坚持不懈的最大动力。

  依图种田

  潜心水稻育种已经37年

  科研的道路是漫长而枯燥的,新品种培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既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繁琐的体力劳动。在培育良种的试验田里,种植的水稻多达上万个材料,有的种一行两行,有的种十行八行,外行人看起来都是水稻,其实每个材料都不一样。

  “我们会将每个材料的生长发育过程、农艺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认真地记下。”王书玉如此向记者解释“依图种田”的原因。育种人就像是一个潜伏者,几十年如一日潜伏在作物身旁,跟随着作物的生长。在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每年7月下旬到8月底是水稻抽穗扬花季节,更是田间工作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水稻开花一般在上午10点至下午两点半,这个时间段要观察记载亲本材料的开花习性,要选配组合,杂交授粉。就这样,每天在别人午饭、午休的时候,王书玉和团队人员在稻田里,仔细观察着,研究着,培育着。如今,58岁的王书玉潜心水稻育种已经37年。

  “水稻育种异常艰难,育种周期长、成功率低,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最终从成千上万个品系中才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有的育种专家甚至一辈子也培育不出一个新品种。”王书玉说,他一直认为命运比较眷顾他这个育种人,能够让他成功培育出水稻新品种。

  彩虹总在风雨后

  坚守种出黄淮大地稻花香

  彩虹总在风雨后,历经多年的“磨剑”,在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后,王书玉和他的团队先后育成豫粳6号、新稻18号、新粳优1号等18个国审和省审水稻品种,创造了多项河南省第一——河南省第一个国审粳稻品种豫粳6号、河南省第一个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河南省第一个双亲及组合均自育杂粳品种新粳优1号。

  豫粳6号从1998年到2007年,一直是沿黄稻区、鲁中南等地当家品种,10年间稳居“黄淮大地第一粳”,在河南沿黄稻区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豫粳6号曾长期作为国家黄淮海稻区、河南省、山东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这也意味着新培育出的所有新品种必须超越它才能通过审定。

  新稻18号2009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收实打计产验收,平均亩产为807.8公斤,比国家北方超级稻产量指标高出27.8公斤,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是河南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超级稻品种,是目前河南省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新粳优1号,2010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比常规稻对照品种增产14.8%,比杂交稻对照品种增产11.2%,且抗病、抗逆、米质优,填补了河南沿黄稻区杂交粳稻的空白。

  据不完全统计,王书玉主持培育的水稻品种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累计推广8700多万亩,总增产稻谷约44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0多亿元。

  从“商品性”向“适口性”转变

  培育出更好吃的大米

  王书玉的育种团队由原来的7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2人。“我们育种的方向也正从‘商品性’向‘适口性’转变。”王书玉告诉记者,在粮食产量满足需要的当下,水稻育种目标已经从高产向高质转变。

  近几年王书玉又先后主持育成“新稻89”“新科稻31”“新香粳1号”“粒粒香”等绿色优良食味米系列品种,这些品种突出优点是大米适口性好、综合抗病性较强。依托这些品种打造了“鳅米香”“水牛稻”“鹭鳝香米”等知名品牌,有力地支撑了“原阳大米”品牌提升和产业发展。

  小小一粒种子,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国家战略。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指出,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22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千米的“中原农谷”选择建在新乡,这里将被打造成种业“航母”集群,一场酣畅淋漓的种子“芯片”布局已经展开。(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亚林文 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 梦想 黄淮 稻花香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90后返乡创业小伙急卖300余吨红富士苹果
下一篇: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新村“移”来幸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