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网讯 10月23日,由河南省社科联、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主办,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社科联、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河南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暨第四届乡村振兴论坛,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成功召开,来自省内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实践证明,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城乡发展失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河南是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具有代表性,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贺卫华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期,形成良好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态势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
要立足国情实际选择城乡融合发展策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逻辑,以技术革新、组织创新、产业升级为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同时,要着眼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推进城乡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制度变革,提高农民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促进城乡信息共享,以“智慧农业”和“协作农业”双轮驱动,弥合城乡在资源机会层面的不合理差距,推动乡村与城市的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在所有制层面,坚持城乡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推进农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形成更为多元、更加灵活的城乡土地权利组合体系;在分配制度层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政府财政对“三农”转移支付制度和补贴制度;在经济运行层面,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资源高效配置。
省社科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王建国研究员说,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破难题”“疏堵点”“求突破”“建枢纽”“抓重点”。
“解理论难题”,是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调节作用在城乡之间发挥不充分不平衡难题,让城乡工农之间能够按照市场机制形成平均利润率,奠定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疏政策堵点”,是要按照“市场决定”的原则,梳理涉及城乡关系的制度和政策,尽快疏解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政策“堵点”,构建生产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畅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求两点突破”,是要根据国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试验任务,选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结合试验地区实际,通过国家和省级层面的财政投入和项目落地支持赋能改革试验实现突破,并为试验区以外的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引领,逐步解决城乡之间的政策差异问题。“抓乡村重点”,是要把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乡村发展势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建县城枢纽”,是顺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由乡到城、再由城到乡”的“乡—城—乡”空间演变趋势,把作为城乡结合点的县城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枢纽”加快建设,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
多措并举推进我省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对持续巩固河南经济回升势头、推动高质量发展、体现经济大省担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省政府研究室一级巡视员、高级统计师皇甫小雷认为,当前,我省正处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需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提高都市圈和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为重点,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对此,应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是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努力形成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局面。二是抓两头带中间,突出以郑州大都市圈县市、已脱贫重点贫困县示范为重点,带动一般县市,形成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城乡联动发展格局。三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建立城乡之间具有特色且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和全链条升级,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四是适应城乡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五是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谈到“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省社科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喻新安说,当前,中部地区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厘清思路,从大处着眼,在改革和发展中破解城乡融合难题。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定要把中部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定位思考。加快中部发展,增强中部经济实力,是推动中部城乡融合的治本之策。还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中部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通过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域集聚,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推动城乡融合做实做深。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农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提升镇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水平,确保城乡居民能享受到均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为目标,强化城乡环境的污染防控与治理,以科技引领绿色发展。
以县域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廖富洲教授说,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县域。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我省有102个县(市),各县各有特色,差异明显,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来确定县城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大城市周边的县城,要积极承接大城市人口及其外溢产业转移,疏解一般性制造业、物流基地及专业批发市场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城,要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要在保障粮食生产基础上,集聚发展二、三产业,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独特生态优势功能的县城,要突出发展旅游休闲康养产业等。
加快县域城镇化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要素的生机活力。激发人口要素活力的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保障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激发土地要素活力,是要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机制。激发资本要素活力,既要积极发挥县级财政的引导保障作用,更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关于县域现代化发展,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资深教授耿明斋指出,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要全面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层级,增强县域发展活力;要尽快落实由人口常住地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减轻人口流出地县域财政支出的压力;将户籍与集体成员身份和土地权益脱钩,依据历史和占有现状进行耕地和宅基地确权,并允许其土地权益市场化流转;要优化重组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是做大县城,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县域内共享;二是撤并乡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撤村并点,提高稀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重组村级两委组织,减少政府行政开支和村民负担。
针对我省不同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实际,多位专家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建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关付新教授指出,国家立足全国和省域的“大城乡融合”,制度跨界、资源要素跨界,以多元化政策解决“贫穷农区”发展问题,包括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产业政策解决经济问题,横向利益补偿解决粮区农村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贫穷农区采取以下发展措施:推进粮食产业规模化、差异化和功能化,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老龄化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解决就医、养老问题;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现代农业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指出,当前兰考正面临着人口结构性变化应对不足、基层治理体系有待优化、产业韧性和品牌建设有待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仍显薄弱等新挑战。为此,一要主动适应城乡人口结构和乡村形态新变化,重构城乡社会空间关系和重塑文化空间价值,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机制。二要完善城乡人才、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的良性关系。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四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五要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保障制度,促进城乡社会融合发展。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沈琼认为,以县域创业为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强调经济效率是城乡融合的基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深入推进城乡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尊重城乡差异,厘清农村发展重点,促进资本、人口、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以效率的提升促进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另一方面要注重公平正义是城乡融合的重点。在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方面,更加注重城乡资源要素公平配置,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体制革新与制度创新,完善以城促乡、以工助农的协作帮扶机制,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
从就业角度看城乡关系,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苏研究员认为,城市支持农村的最好办法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必要的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进而成为城市居民。同时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把农民在农村的权益明确到个人并能够变现,确保进城农民在农村的权益不受损害,降低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在此基础上促进耕地向留在农村的种地大户集中,扩大户均耕地规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效益,使农民种粮收入等于乃至高于进城务工的收入。
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技明提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从机制上引导各类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农业流动。通过政策撬动、内外联动、多措并举,吸引各方资本、多种力量向农业农村聚集。尤其是要通过壮大农业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并做好“土特产”文章,拓展农民就业空间,让农民群众实现持续增收。本报记者 贺新
关键词:
河南 社会科学学术年会
责任编辑:白云
上一篇:高质量发展“县”睹为快丨汝州市 引才育才 非遗焕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