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里的老家河南丨王屋山下炉馍香
发布时间:2024-02-08来源:河南日报

  地处王屋山腹地的济源示范区王屋镇谭庄村村民过年前打招呼的话变了。以往过年前,村民见面喜欢问“烙了没有”,今年过年前,村民一见面先问“卖了多少”。

  村民说的“烙了没有”和“卖了多少”是指王屋山地区特有的一种由面粉加工而成的地方美食——炉馍。

  2月7日,记者一走进谭庄村,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柴火烧的烟火味和浓浓的炉馍香。

  在村民赵保证家里,正在加工炉馍的赵保证一边烧火一边为记者介绍和演示。他说炉馍的加工过程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加工器具特别,虽然有一个“炉”字,却非锅非灶非炉,由平盖、凹腹的两层生铁器皿组成,村里人称之为鏊;二是生产工艺特别,非蒸非烤非炸,而且鏊的盖上有炭,鏊底有火,“天火”“地火”同时加热;三是炉馍形状特别,名字里虽然有一个“馍”字,却非馍非饼非糕。记者看到旁边已经做好的炉馍,正如赵保证描述的那样“周边起棱,棱上有花,中间‘地势’低洼且平坦,宛如一个‘盆地’”。

  说话间,一鏊炉馍又做好了。赵保证将覆盖着一层火炭的盖子吊到一边,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只见炉馍厚墩墩的,外皮焦黄,咬上一口,外皮酥脆,里面松软,满口麦香。

  “外皮还可以抹上芝麻、葱花、蜂蜜、鸡蛋等,做成不同风味的炉馍。”赵保证说,以前烙的炉馍都是自家吃的,今年在济源示范区妇联驻谭庄村第一书记牛江丽的帮助下,村里的炉馍卖出去了,一个卖1.5元。

  “村民们普遍认为村子位置偏僻,没有什么优势产业,缺少挣钱的门路。”牛江丽说,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其实,村民自家种的山花椒、自家磨的玉米糁、自家腌的酸白菜、自家烙的炉馍,都非常受城里人的欢迎。

  一进入腊月,牛江丽就发动大家在朋友圈、视频号宣传,订单很快纷至沓来。截至目前,该村已销售炉馍近1万个、手工馒头1.5万个、咸鸭蛋7500公斤、土鸡蛋2000箱,还有辣椒酱、玉米糁、山花椒、小麦仁等,都卖得不错。

  俗话说“二十九,蒸馒头”,今年还没到腊月二十九,谭庄村村民早早就开始烙炉馍、蒸馒头了。“春节前这段时间,村里各种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已达5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孔战高兴地说,“现在还有订单,我们忙得快生产不过来了!”(河南日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关键词: 老家河南 王屋山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新春走基层丨春到狮豹头
下一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逛市集 看展览 博物馆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