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瑞教授(中)与学生交流。吴昊 冯潇阳 摄
“我又回来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可爱的人,让我不得不回来!”11月8日,74岁的历史学教授盖瑞·李·陶德说。
盖瑞来自美国,2005年到2020年在郑州西亚斯学院任教15年,向中国学生教授英美历史,向国际师生教授中国历史。去年,他再次回到学校,写书、开讲座、办沙龙、运维网站,乐此不疲地传播中华文化。
过去,他的学生亲切地称他“美国爷爷”。如今,“00后”们则说他是个十足的“显眼包”。最近,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邀请他走进安阳,向中外网友讲述甲骨文的故事,拍摄的短视频《甲骨新世界》在海外平台播出后,更是让他收获了不少粉丝。
学生们都喜欢他。他的讲座需要早早占座,不然就只能挤在后排站着听。他对中华文化研究颇深,从仰韶文化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从历史事件到人物故事,他都信手拈来,用通俗的表达满怀激情地向学生讲授。
老师们都佩服他。七旬老人,爱吃火锅,爱喝冰可乐,每天都活力满满,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儿。学校的文化活动,他抢着参加,总要问“有没有什么我能做的”。
他在司机师傅那儿也是“挂了名的”,大家都“怕”载他。学校每年组织外籍教师“文化游”,行车途中,他一看到古建筑就按捺不住,拿出单反相机,来回走动拍照,吓得司机师傅不得不用蹩脚的英语喊“Sitdown”,让他注意安全。
之所以处处“显眼”,都是因为中华文化太耀眼,在这位美国爷爷心里太“显眼”。
1982年,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上,参观中国馆的游客排成长龙,33岁的盖瑞就在其中。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大型国际展览会上的首次亮相。“看到中国馆展出的丝绸制品、绘画作品、瓷器等,我立刻被迷住了。”盖瑞回忆说,他当即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中国历史。后来,他如愿取得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美国和中国历史专业博士学位。
当时,年轻的盖瑞不会想到,这个决定将改变他的一生,与中国的缘分也才刚刚开始。1991年,盖瑞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成都一所学校教授暑期课程。他把三星堆遗址的照片放在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上,没想到,很多网友给他发邮件,想向他了解更多中华文化的内容。
这次来华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暑假,但真实地触摸历史文化,让盖瑞深受震撼。他意识到,世界上的许多人对中国并不熟悉,他们渴望了解中国,而他可以成为一座“桥”。
要“架桥”,位置很关键。18年前来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8年更名为郑州西亚斯学院)任教后,盖瑞就相中了这里,也彻底打消了原本只待一年便回美国的想法。“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郑州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是游览中国的绝佳出发地。”他一边教学,一边开启了他的“行走中国”计划。北京、上海、陕西、内蒙古、西藏、福建、海南……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路用镜头记录古迹、文物。他在自己创建的文化网站上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为世界各地的网友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
作为学者,他对文化遗存的探访也绝非走马观花。“盖瑞老师的知识储备量非常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他不单是讲历史,而是从文化、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立体化剖析,让大家能更全面地理解。”郑州西亚斯学院大二学生刘妍铌说,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喜欢听这位美国爷爷讲历史。
“我们有许多外教也很喜爱中华文化,但盖瑞不仅喜爱中华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交流处“95后”老师杨毅恒说。2019年,盖瑞获得了郑州西亚斯学院“建校20周年贡献奖”,是学校唯一获此荣誉的外籍教师。
“我的一位老师曾告诉我,学者有一个神圣的责任,不只是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更要把知识传播给全世界。”盖瑞说,这就是他的初心。他网站上的所有照片都是免费提供的,被许多书籍、杂志、电视节目等使用。他说:“许多人也许一生都到不了我走过的地方,我希望他们通过我的介绍,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我相信,人类和平共处的最佳方式就是了解彼此。”
盖瑞先后出版了6本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在《河南:发现中国历史》一书中,他系统梳理了河南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厚文化,并用近200张照片生动展示。尽管如此,他说自己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只是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向世界推广。“我还在努力改进我的网站,为此每天都要工作10到12个小时。”他说。在安阳拍摄短视频《甲骨新世界》时,草草吃过午饭,他就背起单肩包迫不及待地叫上记者:“我们赶快去殷墟吧,我可是不午休!”
盖瑞决定定居河南。现在,他还有了一个新身份——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外推荐官”,他说:“只要我还能工作,我就会继续当好这座‘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本报记者 沈剑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童林)
关键词:
传播 中华 文化
责任编辑: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