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网讯 “莲鹤方壶出土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是春秋时期用于祭祀的青铜盛酒器,堪称壶中之王、青铜时代的绝唱……”8月23日,河南博物院展厅内,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观众思绪穿越回2000多年前群雄逐鹿的中原。
百年前,以莲鹤方壶为代表文物的“新郑彝器”偶然面世,轰动世界。它们成为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的首批馆藏文物,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品。
今天,新郑莲鹤方壶青铜器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新郑举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两周考古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掘井偶现郑公墓
1923年8月25日,傍晚。新郑乡绅李锐在菜园掘井,意外挖到了4件青铜器。利益驱使之下,他雇人继续往下挖,又出大件青铜器数十件。
天佑重宝。这件事惊动了当时驻扎在河南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他认为,“钟鼎重器,尊彝宝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应该归于公家,垂诸后世。”随即要求李锐将所获交公。
新郑市博物馆原馆长杜平安说,靳云鹗不但收缴了已挖掘的文物,还追回了售出的文物,并派士兵继续挖掘古墓,最终获得了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100多件青铜器文物,被称为“新郑彝器”。
“新郑彝器”的出土,轰动全国。
这些青铜重器主要为礼器,包括食器、酒器、盥洗器、乐器等,最耀眼的莫过于成对出现的“莲鹤方壶”,而“九鼎八簋九鬲”的诸侯级配置也尤为引人关注。墓葬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吸引了全国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和研讨。
郑公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可用于断代研究的铭文资料极少,只有一件炉上铸有“王子婴次之燎炉”七个字的铭文,成为考释墓主与年代最为重要的参照。根据铭文内容,学界多认为“王子婴次”即婴齐,为楚令尹子重。其时代属春秋中晚期。
根据确定的年代以及墓葬品的配置,专家推测墓主人可能是卒于公元前571年的郑成公,或卒于公元前566年的郑僖公。但能确定的是,墓主人是春秋中晚期的郑国国君,所以这座古墓被称为“郑公大墓”。
虽然李家楼郑公大墓非正统的田野考古发掘,但在考古学家郭宝钧看来,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发现,在中国现代考古史上应该特书一笔。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盛,礼崩乐坏,新的观念逐步形成。郑国就是春秋时期逐渐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承前启后的器物群,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莲鹤方壶生动体现了这一变化。
国宝辗转颠沛流离
为了保护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河南古物保管所(即河南博物馆前身)。
1923年10月2日下午,在军队押送下,文物被运往位于开封的河南古物保管所。当文物抵达开封南关火车站时,现场隆重如过节,途经之地更是观者如云。
正是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1927年,河南成立河南博物馆筹委会,新郑青铜器成为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首批镇馆之宝。所以有人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
原以为“新郑彝器”获得重生就此“安家”,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遭遇颠沛流离的命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确保国宝免遭日寇掠夺,河南博物馆精心挑选出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文物珍品分装为68箱,辗转武汉、重庆、宜宾等地。这一路,艰难困苦,险象环生。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重庆,国民党迁往台湾。当时河南存渝文物中的38箱文物被送抵台北,所剩30箱文物被解放军拦截在机场。几经周折,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终被五家博物馆分藏:河南博物院58件、台北历史博物馆21件、中国国家博物馆17件、北京故宫博物院5件、深圳博物馆3件。其中,“双胞胎”莲鹤方壶也分别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莲鹤方壶久别重逢
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研究人员盘点馆藏文物,发现新郑郑公大墓出土青铜器文物不全,且文物情况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整理出版,很有必要和台北同行进行共同研究。
河南博物院的倡议得到了台北同行的真诚响应。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于2001年顺利出版。
河南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李宏说,当时,该书汇聚了众多考古前辈工作者和海峡两岸学者的研究成果,突破传统金石学对器物的直观描述,从郑公大墓铜器群的历史文化背景、器群风格源流、周边考古参照系等角度“解读”这批文物。
2006年4月,两件莲鹤方壶在河南博物院首次“合体”展出,引发观展热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立鹤方壶(为有别于河南的莲鹤方壶而命名)回乡省亲,这对遥望了半个多世纪的“莲鹤方壶”久别重逢,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激动人心的场景。
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护送立鹤方壶“回乡”。他说,这次展览对于河南、对于故宫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故宫博物院领导很重视,专门指派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了全面保养,让它“衣锦还乡”。
2015年,莲鹤方壶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与珍藏在那里的“兄弟姐妹”团聚。
今年8月22日,河南博物院首次采用先进的裸眼3D成像技术,让分别两地的莲鹤方壶“姐妹花”跨越时空再聚首,吸引大量游客体验,于细微处深切感受莲鹤方壶的绝代风华。
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已面世一百年,我们期待,这批分藏在海峡两岸四城五馆的珍贵文物能够最终实现团圆。
文创偏爱盛开莲
8月24日,河南博物院文创商店内,人流如织。限量发售的《莲鹤方壶出土一百周年》纪念邮折受到集邮爱好者的青睐。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销售经理吴俊华说,我们已经开发40种上百款的莲鹤方壶文创产品了,像文创雪糕、冰箱贴等都是非常畅销的明星产品。
“这一尊青铜,牵引我视线,你就是壶顶上,盛开的莲……”歌曲《莲鹤方壶》的词作者阮志斌在接受采访时说,《诗经》中“郑风”是重要的篇章,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就融入了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歌曲让大家了解文物,了解祖先的生活和智慧。
在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以后,新郑考古发掘惊喜不断。郑韩故城车马坑、郑国祭祀遗址、制陶遗址、铸铁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成果,铺陈出2000多年前的辉煌盛景,并融入现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
赓续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中原大地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大事记
1923年8月25日
新郑李家楼乡绅李锐在菜园掘井时发现青铜器数十件
1923年9月2日
继续挖掘,至10月5日挖掘完毕,先后出土青铜器百余件,贝、骨、玉和器物残片等千余件
1923年9月17日
监运小组将所得91件文物及碎青铜片625块运至开封,交河南古物保管所保存
1923年9月24日
《时报》刊载《河南新郑发现古物之露布》一文,“新郑彝器”出土后引发社会关注
1923年10月17日
第二批文物运送至开封,由河南古物保管所保存
1927年6月
河南博物馆开始筹建,“新郑彝器”成为河南博物馆建馆首批重要藏品
1937年—1949年
为了保护文物免遭日寇劫掠,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开始艰辛的迁徙之路,从开封经郑州抵达武汉,从汉口经水路运往重庆
1949年11月
38箱文物空运至台湾
1950年8月
23件文物进京,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余下文物运回河南博物馆
1996年
河南博物馆交拨给深圳博物馆3件郑公大墓出土文物
1999年
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签订《两馆友好合作意向书》
2001年10月
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联合出版《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一书,分简繁字体两种版本在两岸发行
2006年4月28日
“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国宝“姐妹”在分离半个多世纪后得以团聚
2023年8月22日
《莲鹤方壶出土一百周年》纪念邮折首发
郑公大墓文物
莲鹤方壶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通高117cm
口径长30.5cm
宽24.9cm
莲鹤方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流行的方壶样式,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在河南博物院共珍藏着58件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
郑公大墓文物流徙示意图
资料来源:《郑公大墓失群的青铜》
龙耳虎足方壶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通高93.3cm口径长26.6cm
宽21cm盖高24.3cm
除了莲鹤方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龙耳虎足方壶、牢鼎、镈钟等5件郑公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王子婴次炉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11.3cm口径长47cm
宽36.6cm
郑公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可用于断代研究的铭文资料极少,只有王子婴次炉上铸有七个字的铭文,据考证为“王子婴次之燎炉”,成为考释墓主与年代最为重要的参照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郑公大墓出土青铜器共计17件,包括蟠螭纹鼎2件、蟠虺纹鼎1件、窃曲纹簋1件、王子婴次炉1件、蟠虺纹编钟10件、铜罍1件、镈钟1件
蟠螭纹铜鼎
现藏于深圳博物馆
通高52cm口径长53.5cm腹围164cm
这件鼎出土时被称为“沿耳鼎”,出土时为一组六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深圳博物馆所藏为最大一件
深圳博物馆收藏有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共3件,包括蟠螭纹铜鼎、窃曲纹铜鬲和窃曲纹铜簋
兽形器座
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
长34cm宽30cm高47cm
原河南文物清册名为“丰侯”,传为王子婴次之燎炉座
台北历史博物馆内,有21件来自郑公大墓,主要有特钟、编钟、牢鼎、虎尊、蟠龙方壶、兽形器座、圆盘等珍贵青铜器(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通讯员 豆晓宇 整理)
资料来源:《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关键词:
郑公大墓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焦作9月将迎来第十一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暨2023云台山旅游节
下一篇:话剧、快板、三句半…… 郑州有个花甲“反诈天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