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空气优良 资料图
新景网讯 全省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0%;优良天数248.1天,比上年增加5.9天……
6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发布2023年我省生态环境“成绩单”,并介绍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情况。
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0% 空气优良天数达248.1天
“2023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好’,三个‘稳定’。”李哲在发布会上介绍。
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全省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0%;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6.6%;优良天数248.1天,比上年增加5.9天,多于国定目标5.7天。三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排名中,同比改善前20位城市我省占9个。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国家考核的160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32个,占83.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优于国定目标8.0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以及地下水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任务要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2023年河南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5.22,生态质量等级为“二类”。
城市声环境和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省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昼间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为53.3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二级;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为64.6分贝,质量评价等级为一级。
巩固“好水”、治理“差水”、守好“饮用水”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介绍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安全方面的下一步目标任务。
巩固“好水”,以国家下达河流断面达标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监测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和化工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大力实施“清水入黄河”工程,不断提升优良水体比例。
治理“差水”,以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消除为引领,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统筹城市更新、老旧管网改造,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不稳定达标河流水质改善向好。
守好“饮用水”,持续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密切关注“十四五”62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
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莹介绍了2024年河南改善空气质量重点工作任务。
在产业结构方面,大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重污染企业搬迁等重点任务,助推绿色低碳转型;在能源结构方面,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强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在交通运输结构方面,持续推进“公转铁”“公转水”。
关注重点时段,当前紧盯夏季臭氧污染治理、秋冬季大气综合治理;严格扬尘污染防控,狠抓秸秆禁烧,加大散煤管控力度;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有组织、无组织、清洁运输等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严格执法监管,对于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应急减排措施不落实等突出环境问题,坚决依法严厉查处。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介绍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河南下一步治理的方向。
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推进土壤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到2027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淮阳经验”,2025年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积极推进周口、漯河、平顶山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三地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扎实抓好动态排查、系统治理、挂账销号、长效管理四个环节,力争2025年底全省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李维群介绍了我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开展哪些工作。
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我省将组织推动各地区全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打牢基础。
建立“1124”“无废城市”工作调度机制。即每年至少组织召开1次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每年召开1次“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工作总结,每季度组织召开1次工作调度会。
开展“无废城市”宣传活动。利用“六五”环境日、“国际无废日”等,组织开展“我身边的无废生活”系列宣传活动。
创建“无废细胞”典型。在全省范围内选树部分“无废细胞”典型,积极引导建设无废机关、无废医院、无废学校、无废社区、无废乡村、无废景区等“无废细胞”。
开展“无废集团”试点建设。选取3个左右试点,推动以“集团化企业”为整体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化、资源利用充分化、最终处置规范化。(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逍)
关键词:
河南 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