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网讯 每周5次门诊、2次查房,每年近80场讲座,同时还要写书、带团队、搞科研……这样满负荷的工作量,对于一个正值壮年的年轻人都不轻松,已年近古稀的王新志却常年如此。
10月20日早上,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间诊室内,王新志已早早开始接诊。不大的房间,是诊室也是个小课堂,五六个学生围在他的身后,跟师学习。
给一位脑梗后遗症患者开具处方后,王新志又做起“思想工作”:“你只要坚持康复训练,还是能恢复不错的,要乐观、有信心,心情好了病也好得快了。”
坐下会看病,这是王新志认为一个“一流”医生首先要做到的。“病人找到你,要尽最大努力帮病人把问题解决掉,不要让病人再来回奔波找其他医生。”为病人提供“终点站式服务”,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然而,王新志也深知,一个医生如果只是会看病,力量是有限的。“坐下会看病,站起能讲座,闭上眼睛善思索,科学研究出成果,著作等身一大摞”,王新志内心的“好医生”应该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多面手”,这也是他几十载在坚持践行的。
1978年,王新志抓住恢复高考的机会,考入原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先后师从于国内著名老中医王永炎院士和刘渡舟教授、焦树德教授等,承上启下,一干就是40年。
风风雨雨40年,王新志见证了医院的高速发展,他也从“小王”变成“老王”,从科室主任到学科带头人,从普通医者到岐黄学者,但敢想敢为的闯劲儿、脚踏实地的钻劲儿、传承中医的干劲儿始终如初,未曾改变。
30多岁时,王新志就已经担任急诊科主任,也是当时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主任。时值医院迎来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关键节点,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
“攻城不怕艰,达标莫畏难,豁上百十斤,定过验收关。”动员大会上,王新志慷慨陈词、带头表态,立下“军令状”。此后三个月,他几乎没有回过家,天天就盯在科室里,最终顺利达标。
“厚着脸皮,磨破嘴皮,硬着头皮,饿着肚皮,踏破鞋皮,合不上眼皮,‘六皮’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武器,干事业就得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王新志深有感触地说。
正是秉承这样的精神,王新志作为医院脑病学术、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聚焦“头等大事”,将脑病学科建设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度。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绘出学科提升的路线图;积极开拓,在原来收治中风病、眩晕、痴呆等重点病种基础上,拓展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睡眠障碍等疑难疾病的中医诊治领域;传承创新,牵头研制开发的“中风星蒌通腑胶囊”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编《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中风脑病诊疗全书》等十余部著作……
如今,经过五代人接连努力,脑病医院专科已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学)科、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已形成了6个专业、5个病区的专业团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10余项,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从这里成长成才。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未来要继续在中医传承创新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王新志语气坚定。(本报记者 曹萍)
关键词:
健康河南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症状有哪些?二宝家庭如何防范?专家详解热点问题
下一篇: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月底落地河南 12种中成药平均降价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