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劳动教育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郑州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的孩子们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展区,展示创意果蔬拼盘。孙倩 摄
5月15日,洛阳市中信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德。潘炳郁 摄
编者按
青少年成长路上,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多项意见,要求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途径,不断提升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展现我省学校在劳动教育、美育、体育方面的创新做法,本报特推出“特色教育别样精彩”系列报道,晒晒校园里的多彩课堂,探寻特色教育赋能学生成长的路径。
走进校园农场播下希望,烹饪美食与家人一同分享,深入企业车间感悟工匠精神……刚刚过去的一周是河南省劳动教育周。今年劳动教育周期间,我省各地大中小学创新课堂形式,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
2020年以来,按照教育部要求,劳动成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劳动课开设情况怎么样?怎样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家校社怎样协同发力?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之美
“瞧!这就是我们班的试验田,里面种的凤仙草是一种中草药,能祛风活血、消肿止痛。”5月10日,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翰林校区的劳动实践基地内,六年级学生曹之玥大大方方地介绍,同学们经常来试验田锄草、浇水。
“我们的实践基地取名‘知行苑’,有近3000平方米,除了校级公共田外,还规划了48块班级试验田,种植农作物56种,为农事劳作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出力流汗。”翰林校区教导处主任王玉平介绍。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一大特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存在“重学习、轻劳动,重成绩、轻动手”的问题。“劳动教育应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来实施,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动手流汗中感悟劳动之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张红阳说。
张红阳介绍,学校从1994年开始实施劳动育人工程,迄今已延续近30年。新生每天劳动半小时,修期一年,“通过开展劳动育人在内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会付出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成就。”
学科融合弘扬劳动精神
校园一隅,郑州市郑东新区龙腾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开辟了“一方菜园子”。科学课上,他们一起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观察小苗的长势;美术课上,拿起画笔描绘植物生长的过程;劳动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收割“一方菜园子”的蔬菜,体验丰收的快乐……
“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让劳动课更有‘技术含量’,促进各学科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特色。”该校校长姜会雁说。
专家认为,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应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以职业教育为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课,应重点围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设计。
协同育人结出劳动硕果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嵩山校区的师生志愿者,为文化路一小的孩子们讲述了扎染技法、烘焙制作工艺和智能控制技术,带领他们深度体验扎染、烘焙和智能控制独特的魅力。
这并非两校第一次“牵手”。“我们和轻工职业学院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校外实践,引导学生进行面点师、酿酒师、传统工艺等职业体验,解决师资、场地、实践教学等问题,补齐服务性劳动教育的短板。”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侯清珺说。
劳动教育在哪教、谁来教,是当下不少中小学校急需解决的难题。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提供所需服务,便是丰富劳动实践场所的举措之一。据了解,为拓展实践场所,我省不少学校围绕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
此外,不少中小学校还通过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方式,保障学校师资需求,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本报记者 冯军福)
关键词:
劳动课 特色教育
责任编辑:青山
上一篇:“十个河南”之体育河南丨以强健之体魄 筑现代化河南
下一篇: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