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师大正茂——写在河南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之际
发布时间:2023-09-11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师大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歌会。

  2021届研究生娄博华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常俊标教授团队研发的阿兹夫定,为全球抗疫贡献了师大力量。

  学校毕业生张杰、王秀秀荣获“全国最美教师”荣誉。

  庄重典雅、恢弘大气的河南师大西区校门。

  本版图片均由河南师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北依太行,南眺黄河,这是一所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源性大学。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一所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爱国学校。

  “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1923年,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背景下,中州大学理科应运而生。

  鸡公山上,荆紫关旁,办学辗转,而丹心如始。伏牛山间,卫水河畔,校名数易,然学脉相承。

  以中州大学理科和创建于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师范院校之一的平原师范学院为前身,河南师范大学历经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等阶段,1985年正式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

  从中州大学理科创办时培养毕业生不足千人,到如今培育毕业生30万余名;从救亡图存的觉醒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再到踏浪前行的改革征程——

  100年,跨越两个世纪,“精育良才、教育报国”,河南师范大学虽历经艰难,却永葆初心,牢记使命,薪火相传,积淀了行稳致远的广度、追求卓越的高度、人文荟萃的厚度、爱在师大的温度,铸就了“明德、正学、倡和、出新”的优良校风,写就了一篇篇“顶天立地”大文章。

  百年峥嵘岁月,恰是风华正茂。站在新的百年起点,前路浩浩荡荡,河南师范大学坚持“跳出师大办师大、跳出教育办教育”理念,以科技创新港为载体,以打造育人育才高地、科技创新高地、人才汇聚高地“三个高地”为抓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快推进“双一流”创建,励志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国育贤

  写就明德正学文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任凭时代更迭,从省立到国立,从学院到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始终坚守育人底色,栉风沐雨,在卫河之畔傲然耸立,成就了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

  沧海桑田,百年沉淀;卫水微波,春色满园。2022年8月,“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的事迹被社会各界广泛传颂,在全省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首批认定的“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的12位优秀代表中,近一半都与河南师范大学渊源深厚,再次让“师大牌”教师群体享誉省内外;同时每年评选的河南省最美教师中都有师大学子的身影,也见证了百年师大勤耕厚积为国育贤、矢志不渝培养时代新人的初心。

  师者,要做一束光,指引光明,创造光明。已故河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化学家卢锦梭教授,师从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李俊甫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教5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化学人才,不少人在国内外化学界都是著名的化学家或高级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海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笃运,师大原校长王键吉,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魏冬青,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原院长卢雁、卓克垒均蒙受过卢锦梭的师恩。

  卢锦梭除了讲课、开会,便整日泡在实验室里,每做一项研究之后,都要和老师、同学们进行讨论。他时常告诉学生,一定要有钻研精神,沉下心来搞研究,静下心来多思考,才会取得收获和进步。

  “卢先生德高望重,但从来不摆架子,总是给学生和年轻教师谆谆教导。我做实验时手受伤了,他会急忙领着我去治疗。”说起老师,师大荣退教授赵林治更多的是佩服和感激。

  在交叉学科多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系暨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长聘教授魏冬青也是卢锦梭手把手培养起来的。魏冬青读本科时,被卢锦梭发现是一个好苗子,于是他建议魏冬青提前考取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魏冬青又带着卢锦梭的介绍信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并创办了企业。

  2007年,为报答恩师和母校,魏冬青出资在河师大设立“卢锦梭奖学金”,以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届毕业研究生;2019年,又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在学校设立“卢锦梭教育基金”和“卢锦梭师德楷模奖教金”,以表彰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中的楷模与典范。师者如舟,千里不殆,卢锦梭已成为河南师范大学薪火传承守初心,弦歌不辍育桃李的典范。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河南师范大学校训,也在影响着获嘉县第一中学教师王清香。从师大毕业后,她站上工作岗位已经30年,不管自己生病还是遭遇家庭变故,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她从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堂课。她教给学生知识,更以女性独有的细心和母爱去关心爱护学生。她表示,如果说自己做出了那么一点成绩的话,这全都应该源于在师大学习期间各位老师的影响,让自己一直坚守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初心。

  在新乡县大召营中学担任班主任的张峰,1996年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时就有一个理想:做一名能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好老师。2004年至今,张峰利用节假日义务辅导包括其他年级、班级甚至其他学校学生在内的500多名学生,致力改造“双困生”。课下,她把自己的家当成“免费”补习班,把其他老师和家长管不了的学生领回家住,先后有60多名学生吃住在她家里。她用自己无数次的“俯身倾耳”“贴身呵护”让一个个叛逆的孩子重拾生活信心,让一个个厌学少年重燃学习兴趣,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正是广大师生的传承,让“学在师大”的美誉不胫而走,形成了“崇文明道、尚诚守德、抱朴求真”的精神内涵,历经百年风雨而生生不息,彰显了一所百年名校的独特气质与卓越风采。

  百年师大,为国育贤;青衿作歌,俊采星驰。百年来,学校共培养了30万余名各类专门人才,他们带着河南师大的印记,在各行各业书写着故事。

  姜冬梅是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4届毕业生,从1996年开始的三年时间里,她所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生态学夏令营,共有18篇科技论文获奖,为河南队3次获得全国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很多骨干教师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专门从河南师大招聘过去的。多年来,他们潜心教研,示范引领,秉持立德树人,把有温度的教育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泱泱卫水,养鸾凤诗书浩然气;巍巍太行,塑牧野学府之脊梁。张锁江实现了离子液体的规模制备和多项绿色新技术的工业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陈涌泉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青年人群中蜕变扎根;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李楠活用科技注重表达,让国外华人爱上母语……

  在人才培养上,河南师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获批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我省教师教育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实验中心;获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3年,获批2项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占到我省高校获批项目总数的半数。2015年,由河南师大牵头,组建“河南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这些平台和项目,都为造就一大批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时光流走的,是岁月的痕迹;始终不变的,是师大初心。作为全省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学校始终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学校正在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空间架构,以“书院化”“智慧化”为目标构造创新港建设。

  书院制改革中,学校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打造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互支撑的全方位育人新模式。

  同时,坚持以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开展以“学生可选择权”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已起草完成了《协同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方案》及其主要配套文件,重点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等6个专业;625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和兴趣完成了转专业。

  2023届本科毕业生一本升学率为35.072%,再创历史新高,11个专业升学率超过50%,涌现出“学霸宿舍”17个;获批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位居河南高校第一;俊甫书院完成了首批求是班60名学生招生选拔工作。

  ▶敢为人先

  写就出新倡和文章

  如今的河南师大,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多个,连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4项,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4项、生物医药等研究全国领先……曾有人问,这座百年老校至今保持活力的密码何在?答案是敢为人先、追求出新的品质。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化学家、教育家李俊甫先生的一生是在长期动乱的艰苦条件下度过的,但他一直潜心于溶液化学和在化学领域里拯救古文化的研究。这些研究曾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次中断,但他始终坚持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直到1963年,他的溶液理论实验研究工作才正式得以开展,后又中断;1978年,李俊甫先生和卢锦梭教授恢复了溶液化学研究室。1983年,该实验室成为河南省高校第一个接受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单位。

  作为继任者,如何使这个传统的研究方向焕发青春,继续保持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河南师大原校长王键吉教授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密切相关但又崭新的研究领域——离子液体。后来该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建设“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敢发高明之论,能为沉潜之思;百年理科见长,恰如中天华光。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面对疫情,河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常俊标教授承担了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应急攻关“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筛选”项目。攻关如救火,常俊标带领团队积极投身科技抗疫第一线,穿梭在医院和实验室,夜以继日开展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工作。

  很快,团队通过科研临床研究发现,阿兹夫定以每日5mg剂量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展示出良好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2022年7月25日,该药正式获批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新冠小分子口服特效药,也为全球科学防控疫情贡献了河南科技力量。在此基础上,学校牵头申报的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河南省高校牵头建设学科类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学校不断构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研创新体系,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近年来,河南师大与新乡市以及骨干企业联合建设了60多个重点科研平台,学校先后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平台发展,并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立了70多个专职科研岗位,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13年以来,共获得厅级以上奖励189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02项。先后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专利金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河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励,实现奖励数量和层次的不断突破。

  曹俊杰教授完成的“非标准模型的唯象学研究”成果和高书燕教授完成的“生物质衍生多样化燃料电池阴极催化材料”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和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王键吉教授“离子液体的介观结构、相行为及性能调控”项目获2021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总有师大人的身影。学校坚持大学知识溢出,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再谱新篇。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转化和决策咨询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81项,获得横向科研经费近2亿元,向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交咨询报告100余份,派出科技特派员200余人,与省内外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河南师范大学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需求,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干法双向拉伸隔膜材料技术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率先实现隔膜的国产化。目前已经实现隔膜年产量2亿平方米,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核苷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投入生产后挽救了新乡市一个企业,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并孵化出一个上市公司。

  学校教师李建军教授扎根农村数十年,选育出金银花新品种4个、皂荚新品种2个、地黄新品种6个、山药新品种1个,积极推广金银花、皂荚、地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及深加工技术,扎实推进金银花等技术产业化,累计种植面积超50万亩,种植户累计增收超过10亿元,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宗敏看来,“我们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以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气魄,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探索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师大道路,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彰显百年师大的办学初心和价值追求。”

  如今,这份敢为人先的气度正带领这所百年老校走向更辽远的未来。目前,学校正立足学科优势,在师大科技创新港布局“未来岛”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和“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与孵化基地两个创新区,将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制度链和人才培养链深度耦合,推动创新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

  同时,学校将依托数理化生百年积淀,整合学科资源,组建河南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深度融入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共同打造“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流创新生态。

  ▶广纳贤才

  写就厚德博学文章

  厚培德本,深浚智源。“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河南师大百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如今漫步在河南师大的菁菁校园,随时都能邂逅名师大家。

  2020年发布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名单中,河南省高校有4人获此殊荣,时任河南师大校长常俊标教授名列其中。

  2019年年底公布的当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名单中,入选的化学化工学院江智勇教授成为“全省唯一”。

  2018年,郭海明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蒋凯教授获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计划;在爱思唯尔(Elsevier)最新公布的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单中,河南师大共有4名学者入选,其中,王键吉教授入选化学领域榜单,曹俊杰教授、杨宗献教授入选物理学领域榜单,李效宇教授入选生物学领域榜单。物理学院曹俊杰教授连续9年入选物理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建校以来,曹理卿、郝象吾、孙祥正、赵新吾、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明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又涌现出王键吉、鲁公儒、徐存拴、郭宗明、渠桂荣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目前,河南师大在岗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教学团队2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灿烂。

  “要突出事业引人、环境留人导向,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为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服务保障”。在江智勇看来,河南师大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8年,江智勇受邀加入河南师大,领导信任他鼓励他,团队的同事和学生用更加努力的付出配合他……江智勇说,河南师大,给了他用不完的勇气。仅仅1年时间,江智勇的科研就取得阶段性成果,让我省光化学和手性化学研究往前迈了一大步。

  五年来,江智勇的化学研究渐入佳境,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在《美国化学会志》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还成为全省唯一的2019年度“国家杰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滋养师大这片沃土,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瞄准顶尖人才,紧盯领军人才,面向全球靶向精准引聚高层次人才。先后出台PI制、预聘—长聘制、临聘准聘制、人才派遣制、师资博士后等相互衔接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互为补充的多元人才聘任模式。

  2023年上半年引进博士102人,1人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现了学校在该人才项目上零的突破;制定《河南师范大学机构与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绩效奖励校院两级分配,推进“院办校”改革,基层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

  王宗敏介绍,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抓好青年人才培育,着力构筑潜力人才“蓄水池”,规划建设一流的科研平台,一流的高端人才公寓,一流的附属学校基础教育等公共设施,把人才引进区位劣势转变为区位优势,积极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小高地。

  同时,学校还将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深度融入全省最新确定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战略领军人才,产生标志性人物、产出标志性成果,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竞争,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听,百年华诞的钟声已经敲响;看,舞台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千秋育人薪火相传,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将激荡的师大情怀谱成旋律,以梦想为帆,以实干为桨,以精神为引擎,创造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河南师范大学这艘航船正在驶向更为广阔的海域和明天,全面开启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新征程。(于悦 刘吉磊)


关键词: 河南师范大学 百年校庆


责任编辑:蓝天

上一篇:信阳市供水公司: 弘扬工匠精神 职工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下一篇:温县北冷乡:“走一线访民情” 走深更走心